日前看了一则视频,小学学习奥数,弊大于利?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观看。

我们说华小学习压力大,孩子被逼超前学习与他们实际年龄不相称的课程,导致童年被牺牲。但是中国儿童学习压力更大。为了可以升上更好的中学,小学生就必须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班(奥数),因为竞争激烈,在普通考试考获好的成绩恐怕已经不够。

在这种水涨船高的情况下,学习奥数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,许多儿童,不管乐不乐意、对数学有没有兴趣,都被父母半哄半强迫的送入奥数班。 大概民怨沸腾太厉害了,中国政府还几度尝试禁止小学奥数班的存在,但是也都不成功。杀头生意有人做,亏本生意没人做,再加上华人的“优良”的教育传统就是八股文考试、整天圣贤曰哉曰哉,奥数补习班在中国是一门火红生意,商家的推泼助澜、再加上家长的kiasu心里,小学奥数就是一个屡禁不止的“现象”(弊端?)。

这场 小学阶段学习奥数:利大于弊,还是弊大于利? 的辩论会就在这种背景下主办的。

在所有辩手之中,名气最大的是李永乐老师, 身为网上科普教育工作者的他拥有超过半百万的YouTube粉丝。他的科普视频内容包罗万象;这期谈论宇宙大爆炸,下一期谈论数学趣史,然后从数学角度叫你如何投资、甚至谈恋爱。他站在一道黑板前面,手里拿着一支粉笔,口中说啊说,粉笔在黑板上写啊写,十几分钟,一堂课下来,整个黑板也写满了方程式,听众– 无论科学涵养多少 –好像也听得懂了一个科学原理。就这样,他累积了超过半百万的粉丝,收获将近六千万的收看次数。谈论科学数学这种枯燥题目的频道居然有如此高的收视率,这等功力舍李老师更无他人。

在四位辩手当中,立论最清晰、思路最清楚、表达能力最好的也当是李永乐老师。而他虽然是中学奥数的指导老师,而且小学生的时候也学过奥数,当是他是坚决反对以目前形势存在的小学奥数班。反对理由很简单:童年是很宝贵的,错过了就没有了,而目前中国的小学奥数班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,所出的题目不是为了要提升学生的思维,而是着重脑筋急转弯式的解题技巧。一群群孩童,无论他们喜不喜欢,对数学有没有天分,都要因为升学的压力被逼天天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奥数班。有些学完了奥数,对数学物理的憎恨也到了顶点。有一个快乐的童年,将来做一个身心灵健全的人,比上什么清华北大哈佛来的强得多了。

不是吗?你能不赞同吗?

当一位辩手说李老师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”, 意思是你不是儿童,不是当事人,你怎么知道他们学习开不开心?李老师说“不,我是知道的,教学十年,我看过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”。那时他的眼神流露出一丝丝的悲哀,是我怎样也都忘不了的。做一个教育工作者,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,更重要的是悲天怜人,可以体会学生的生长压力,与他们同身感受,走过人生的一段最宝贵道路。李永乐老师说他不要做“公交车式老师,送到地方就完成任务了”,他“只希望自己不可替代,能够陪伴和见证学生的成长‌‌”。这点我相信他是做到了。

李永乐老师的道理就是学习不应该是强迫性的,无论是被升学压力还是父母强迫都不应该。这点我赞同。我最讨厌我中小学时候的填鸭式的应试制度。在我们那个年代,没钱出国只能升公共大学的唯一途径基本上就是死背、死背、再死背!别提什么启发性、思考性的思维,你背书背不过人家就一定被淘汰了,逻辑思维能力多么强都不重要。这就造成了我对应试教育的极端厌恶。虽然最后好歹也靠上了大学,而且学习热诚也没什么减弱,但是我可以百分之百的说我就是那个年代的应试教育的受害者。一提起应试教育,我的脸上总是流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。所以我应该非常赞同李老师的论调了。

是的,我是赞同的。

但是。(凡是都有一个但是。。。)

诚然,我是强迫式教育制度的受害者,但是如今的教育大环境和我们的那个年代有些不同了。我现在看到的是太多太多孩童无心向学,父母也秉持着“不要给与孩子学习压力”的大原则下,任由他们“自由发挥”,荒废学业。这会不会是一种的矫枉过正呢?

学习过程都是痛苦的,就如健身也是痛苦的–如果你学习不够痛苦的话,那只能说明你学习的程度不够深,或者压根儿都没有学习到。如果一遇到困难就投降放弃,推说自己没有天分,这样我们的孩童能够学到什么吗?

很不幸的,这就是很多我见到的孩子的写照。一点点压力就喊爹喊娘,说不要继续了。干什么要念理工科啊,解二次偏方的意义在哪里?人家开店卖糖水一天的收入就是一个工程师的一年薪水,还念什么工程系?不如随便读一个工商科吧,这样出来才能聘请工程师为自己卖命。。

(专业文凭如工程师是给穷人念的,有钱人不需要念工程文凭,只需要用钱做投资就可以了。所以啐啐念念什么工程的小朋友啊,你搞错了因果关系:你的父母就是没什么钱才送你去念工程,而不是念了工程怎么不会变有钱。)

不经一番寒彻骨,哪得梅花扑鼻。学习的意义恐怕不纯粹在于知识的捕获,更多是整个过程,和对人格的训练:开始要明白一个高深概念,觉得很难,想了老半天,头痛欲裂,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,有几次不如想就这样撞死算了。好不容易才明白了一点点,但是接下来还有更难的挑战在等着,又要经历一番思想的挣扎。如此周而复始,不知几时把你逼疯。有的时候接触到的新知识,还与你固有的思维系统有所冲突,两个新旧观念在脑海里面纠缠碰撞,互相激荡,之间撕心裂肺,叫人睡都不安稳,午夜梦回醒来,脑子盘旋不去的还是新旧思想的交战。

这些都是学习的痛苦、必经之路。

但是胜利是属于那些能够坚持的人。罗斯福总统说得很清楚:“值得拥有或者值得做的东西,都需要经过一番努力、困难和痛苦才能获得”。知识也是这样。如果你半途而废,那你就永远不能感受到最终获取知识的那种甜美感觉。而正是这种感觉,使人对知识产生更大的渴望,从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更大追求。

而新旧思维碰撞的结果,不但让你产生新旧兼容以及更无所不包的思维系统,也能训练你去明白并且同理别人的观点,无论你赞同与否。而这点同理心,在社会上,往往比超强的思辨能力更重要。只有在能够同理人家,肯定别人之后,你才能赢得他们的支持。不要做一个赢了道理却输了关系的人啊!

所以,身为他们的父母长者,岂可看到他们如此草率放弃学习?岂可在他们还没有付出全力之前,看到他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撒娇,就迫不及待的喊停? 那岂不是把他们训练成妈宝。 要相信他们比所表现出来的更强、更有韧性!

虽然说社会上也有很多书呆子,也有很多人无法承受社会压力就躲在象牙塔里面“做学问”,但是无论是什么行业,要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,岂不是要可以屡败屡战并且想尽办法克服难关?对待学问的态度,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一个人的韧性。如果对学问没有锲而不舍、追根究底的精神,以后出来创业,遇到问题难道会想办法克服难关?还是一片浮躁,迫不及待的去找另外一片更绿的草地,又或者期望幸运从天降,做个不劳而获的幸运儿?

我有两个女儿,一方面我固然不希望他们忍受应试教育之苦,也不希望他们在一个一直被比较、被升学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环境下学习。但是我也不希望他们就因此抄捷径、不对学问下一番苦功。何时该放手何时该收手,孩子不肯学习的时候我要如何应对,看来还得费一番脑筋。。

× Hotline